走进我县最西端的库区乡镇——戴庙镇,一幕幕干事创业、大干快干的场景映入眼帘:在后张工业小区,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创税型的好项目落地生根;在万亩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万亩水产基地、万亩蔬菜基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村队,道路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美,群众幸福指数、满意度越来越高。戴庙镇如凤凰涅槃般在东平县湖西崛起, 群众无不称赞主要得益于镇党委、政府更加务实的基层作风,更加豪迈的发展境界,更加体贴民心的公仆意识带来的变化。在今年庆祝建党91周年之际,戴庙镇党委被县委评为“东平先锋”基层党组织。
工业项目由无到有
  戴庙镇由于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区位、资源都一度处于劣势,以往工业经济在戴庙镇还没形成雏形,在全县每提起戴庙往往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是新一届戴庙镇党委、政府班子打破地域论、条件论,克服基础差、底子薄、区位、资源等劣势,上下一心抓落实,聚精会神谋发展,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项目建设发展平台,创新招商方式,镇领导带头抓招商,全镇陆续引进电影文化广场、同鑫纺织、银河纺织、鸿翔纺织、泰山国际物流、雪龙制衣、鼎泰生物科技、格瑞恩包装制品、食用菌加工等16家规模企业,并且几家纺织、服装等企业还进行技改扩规,使效益发挥最大化,今年该镇在全县经济工作考核中工业经济等重要指标也实现位次前移,扭转了以往在项目建设上被动局面。
农业经济从小到大
  近来,戴庙镇沈楼村、陆庄、司里等村的村民喜笑颜开,原来自今年这些村建立了苗木花卉基地后,村民不但可拿到每亩价值不菲的承包费,还能到村里规划流转的苗木花卉基地里打工,每天可收入几十多元,切实增加了收入,成为闲时打工、忙时务农的“两栖”新型农民。戴庙镇由于东靠东平湖,西接黄河,镇内地势低洼,致使农业经济一度裹足不前,群众也沿袭着一麦一豆的传统种植模式,农业没有形成特色,严重制约了群众增收。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转变,该镇创新传统思维,从发展基地经济、园区经济入手,规划建设了万亩食用菌基地、万亩花卉基地、万亩水产基地,招大引强,福建泰禾食用菌、江苏沐阳苗木花卉等农业龙头纷至沓来落户戴庙。目前,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苗木花卉、水产基地等已形成规模,在基地辐射效应带动下,全镇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业合作社26家,新增各类规模养殖场32处。
群众满意度由低到高
  在该镇王庄、陆庄等很多村里,每晚村上人们晚饭后都会像城里人那样在太阳能路灯下的新修建的马路上散步、到文化广场健身休憩,孩子们在路边建设的各种样式的娱乐设施上玩耍。可在以前,由于村上没安装路灯,道路也是灰尘满天的土路,村上的农民群众吃晚饭就不出门,精神生活单一,现在群众十分高兴,都说现在的日子比城里人还好。在该镇越来越多的村队,村庄面貌正发生着明显变化,干群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主要是该镇大力实施强村固基工程,积极转变干部作风,使干部在作风上越来越接地气,干部形象在群众面前发生了变化,干群关系更加融合。 该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该镇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综合治理,很多先进村都建立了文化广场、娱乐设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施美化、绿化,小城镇建设整齐划一,新增楼房统一规划,学校、道路、卫生等群众关注的民生事业发展越来越好,群众对干部都啧啧称赞。              (陆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