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开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来,县司法局在吃透理论、彻查不足的基础上,把教育活动的着力点放在了优化服务环节上,他们着眼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解决群众所想、所盼、所需作为工作最高目标,将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把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延伸到全县各个角落,初步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应援尽援,用法律的阳光照亮了社会弱势群体维权之路。
  他们依托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4个,依托工青妇老残等社会组织和基层法庭、交警大队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点12个,依托各村调解组织组建了580人的法律援助受理咨询员队伍,在全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法律援助组织网络体系,对老弱病残等出行不便的群众,创新开展“上门式、预约式、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初步构建了“城镇十分钟、农村半小时法律援助圈”。截至目前,他们已义务解答法律咨询400余人次,预约上门办理公证10余件,为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6次,减免公证费用1万余元。
  为把把法律援助服务推向纵深,该局设立了青少年维权岗,成立了妇女儿童、现役军人、农民工3个维权中心,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在解决军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农民工等群体法律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实行了援助案件”点援制“改革,改进案件指派方式,建立了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库,将印有法律援助中心及各站点电话、及志愿者姓名和专业特长等信息的法律援助联系卡在社会广泛发放,供受援人选择,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
  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解决好农民工维权问题,他们抽调业务骨干专职负责,开通了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通过向社会公开免费咨询热线、来人面谈以及网上咨询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政策法律咨询。简化放宽援助受理程序,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劳动纠纷和人身损害赔偿案的法律援助案件,只要能够确定农民工身份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同时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对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严重事件,或者即将超过仲裁时效或诉讼时效的,先行指派法律服务人员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加强与工会、工商、劳动、仲裁、法院等部门的互动配合,形成了重大案件会商、突发案件信息通报等制度,让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证。今年以来,他们先后办理该类法律援助案件61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孙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