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去年以来,旧县乡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以打造幸福魅力新旧县为总要求,着重突出“美丽村居、和谐家园”这个主题,把民生工程贯穿到全乡的各项工作中,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高。
“这条街过去坑坑洼洼、又脏又乱,村民们乱堆乱放的现象非常普遍,遇到雨天,路上泥巴、柴禾和粪便等混到一起,严重影响了村里的交通和环境。”采访中,旧县一村的刘大爷指着眼前的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介绍说,乡政府出资为村里修了这条路后,既方便了百姓们出行,又改善了生活环境。旧县乡由于受传统产业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环境质量差,2008年拆除粉条加工小作房后的建筑垃圾到处堆放,粉条生产的污水随意排放,柴堆、粪堆、垃圾堆随意堆放,给百姓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这种现实,旧县乡积极进行思想发动,动员全乡从身边环境开始变起,从老百姓的方便做起,在所有村实施“123”民生工程,即:每村建设1条标准街、2个公共厕所、3个垃圾池或安装一定数量的垃圾桶。
“垃圾入池并能及时清理、公厕有专人维护,这全得益于乡里开展的‘123’工程……”谈起现在的村居环境,该乡吉城二村的的王大娘乐得合不拢嘴。在该村的集市旁边,一个占地20余平方米粉刷一新的公共厕所赫然在目,附近还放着天蓝色的塑料垃圾筒,正在赶集的人员进进出出厕所,非常方便。“这个厕所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前来赶集人员大小便难题,也有效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同行采访的副乡长刘征超告诉记者,以往赶集人员随意大小便屡见不鲜,烂菜叶子满地都是,尤其是到了夏天,苍蝇满天飞,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臭味。该乡在开展“123”民生工程中,要求每个村结合本村实际,整理出一条标准示范街,做到清除“三堆”,街面清洁干净,并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同时,要根据景点建设需要和方便群众的原则,精心选址并高标准建设一个带有标示的青瓦白墙公共厕所,再根据自身环卫状况,建设3—5个垃圾池集中存放垃圾。“123”民生工程从乡驻地、国省干道两旁到各行政村全部实施后,切实实现了村民居住环境的“洁净美”。
为长期保持村居环境卫生,他们坚持“整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建立了长效机制。结合各村实际,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实行责任到村、整理到户、任务到人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乡里成立环卫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各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变单一管理为“互动管理”,彻底改变原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做到以制度促整治、以制度抓管理,让阶段性成果得以巩固。“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制度来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确保整治一村、规范一片、提升一方、长效保洁。”刘征超这样说。
“环境是民生,也是生产力。我们始终认为现在的环境改善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老百姓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旧县乡党委书记万中原的一席话既情真意切又意味深长。 (赵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