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东平街道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比翼双飞。
学有所教。他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投入500余万元的中学餐厅投入使用并实行校方管理,让1800余名学生吃上了放心的、高质量的饭菜;新建配套设施齐全的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解决了幼儿“入托难”问题;投资170多万元的龙山小学教学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40万元对无盐小学教学楼进行了维修加固,学校面目焕然一新。
劳有所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有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东平街道充分发挥地处县城驻地的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六和饲料、华东纸业等大批企业纷纷落户东平街道,农民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当起了“蓝领”,月收入1200-2000元,成了拿工资的“上班族”。目前,东平街道已有10000多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病有所医。东平街道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提高村级卫生室规范化服务水平,农民入合积极性高涨,参合率达到100%,受益覆盖面广,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今年东平街道被提名为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街道45个定点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其中达到示范化标准的有34个,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街道”的医疗服务水平。
老有所养。街道261位老人享受了“五保”待遇,250名老年人进入敬老院寄养。入冬之前,拿出5万元钱,为敬老院的老人新添置了棉衣、被褥,修缮了取暖设施,交纳5万元费用为老人们通上了暖气。投入15万余元,为全街道7000多名7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新农合,切实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老年的居住环境,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投资2395万元、建筑面积16445.09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活动中心、餐厅和配套设施齐全的敬老院正在建设中。
住有所居。东平街道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着手,按照自求平衡和一村一策的原则,秉承拆一片旧村,建一片新区,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方针,全面启动了涉及10个村、4730户、16000人,总投资9.17亿元,住宅面积6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6万平方米,可腾空土地1000余亩的城中村改造工程。目前,焦村部分村民和李泉子村全体村民已回迁,村民从低矮破旧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了“旧房变新房,平房变楼房,农村换新装”的喜人景象。
(吴绪凯 李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