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一个诗意栖息的话题。年味是什么?一个勾起乡音乡情的话题。从参军报国,继而转业回乡,直到客居县城,前后有21个年头了。在记忆的底片上,我已经淡忘了老家的许多人和事,唯有东平湖老湖区老家的年味,随着年关的临近历历在目,这一切源于浓郁的民俗、流淌的文脉、质朴的乡情。
年味是什么?首要的是弥漫在老家上空的火药味。老家是一个东依望山、西濒东平湖的村落,目前生活着3200人,境内分布着4个村委会,仅自然村历史上就有10个。在这里,当喝完一碗碗腊八粥后,年味自然就浓了。送鞭炮的人会自动找上门,不要也不行,要少些也不行。从此,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彻不停。你看,小伙伴手中拿着滴答筋、摔炮、擦炮;有时在家长的帮助下,不时听到雷子、二踢脚等品种的响声。响声过后,总是一阵大呼小叫。特别是除夕之夜,那鞭炮声几乎响彻整个夜晚。不知你观察没有,各家各户的狗准不会再叫了。它干嘛呢?在忙着过年啃骨头呗。“爆竹声中一岁除”。试想没有鞭炮的火药味,还有什么年味呢?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映红脸庞的春联墨香味。在老家,进入小年后,当时健在的爷爷忙个不停。他擅长梅花篆字,找他写春联的人特别多。有时从腊月二十三写到大年三十上午。他上过私塾,饱读《四书五经》,曾于上个世纪20年代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他不仅文化程度高,而且字又写得好,所以老家的人们称他“方先生”,对他写的春联也会更加喜欢。不管是谁,爷爷总是乐呵呵地收下乡亲们送来的红纸,细心地记下徐家几副春联,郑家几副春联。裁纸、研墨,找对子,样样做得井井有条。对联的内容大多是他从古春联里面挑选的,当然也有他原创的内容。忠孝传家远,耕读继世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至今我记忆犹新。外人不知的是每年屋内钻山门的横批是“正学世家”,上下联分别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面的故事,爷爷只有在守岁时给我们兄妹讲述。每每看到年逾古稀的他乐此不疲,全家人甚为心疼。他却说,这是对文化的尊重,对乡亲们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他——这位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老人的无限信赖。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忠孝味。大年三十,天色渐渐暗下来,过年的重头戏开始了。我家请出1957年版、厚达五卷的《东原方氏族谱》。这是目前老家族谱的孤本,由爷爷亲自用毛笔抄写,它还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只见他把族谱恭恭敬敬地放到八仙桌上之后,熟练地打开第二卷下,从这里开始方氏分为四支,我家为第四支。之后,妈妈开始摆供品,爷爷又拿出了用红纸写好的老爷爷、老奶奶以及奶奶的牌位,中间用高粱杆支撑插在馒头上。晚八点左右,爸爸、大哥、二哥加上我,带上鞭炮、火柴开始请祖行动。随着墓地的变迁,从村东到村西、从村西到望山脚下,年年如此给老人烧纸、磕头、念叨。烧完纸后,再放一挂鞭炮,就算是请老人灵魂过年了。就这样,回到家大门紧闭开始守岁。1990年之前,家里没有电视机,只有听爷爷讲“正学世家”的故事。据他讲,我家祖籍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为明代济宁知府方克勤(1326——1376)、正五品文学博士方孝孺(1357——1402)父子的后代。因明代的“靖难之役”,873人成为牺牲品,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诛灭十族的家族。1600年前后,老家一世祖方重华孤身一人从东平湖内的郁家村迁居到现址。如今,400余年过去了,现发展到1500余人,成为老家的第一大家族。在这里,世代流传着明建文帝赐予方孝孺御带的故事;在这里,自四世祖方成德算起,演绎着学忍堂方私塾文化惠泽七世的传奇;在这里,自1949年以来,先后走出了130余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西南边陲到首都北京,从林海雪原到身边小城,其中不乏共和国将官、高级律师、清华大学等名校博士,更有令人称羡的“女状元”、女律师、女军官等。
思绪拉回现实。19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了,蜗居在县城也不是没有年味。从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到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从成堆贺卡到大街穿行的红男绿女,这一切都可以复制,可是老家的年味能复制吗?老家的文化传承可以复制吗?如今,这个山东省最美乡村的愿景可以复制吗?因此说,我朝思暮想的还是老家的年味浓郁。
(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