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在外打工一年的陆国庆回到老家东平县戴庙镇陆庄村,村里的变化让他难以相信,几十年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通畅的通村水泥路;村东废弃多年的老房子没有了,变成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现代化香菇棚,棚边的树林里,一群群生态放养的芦花鸡正悠闲的觅食……看到他惊诧的表情,出门迎接的表弟说“这都是省里来的于书记给村里办的,我现在在香菇棚上班,一年也能收入2万多!”
于书记是去年省人大选派到该村任职“第一书记”的于军波,在东平县,像于书记这样的省派“第一书记”有25人。一年来,他们以村为家,与农民认亲结友,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连“地气”聚人心、带队伍,心里惦记的是民情冷暖,头脑里琢磨的是富民强村,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农村去 , 既是组织的重托, 更是个人的责任
去年6月,省人大派驻戴庙镇南庄村的“第一书记”于茂允处在了两难境地。
一难是亲情,孩子马上高考,需要父亲的关爱和疏导,眼巴巴地盼着他能周末回去;二难是责任,投资300多万元的村小学扩建工程马上要封顶,协调资金的事别人办不了,走了就得停工,新学期开学,村里的孩子们就用不上新教室。
最终,于茂允选择了后者,放弃了请假回家。他的理由简单而坚定:“组织既然把村子交给了我,我必须得舍小家顾大家,对组织、对群众有所交代!”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第一书记”是怀揣着责任、梦想和激情到村的。但他们也有顾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刚开始,基层是不是认可,到了一个新地方怎么快速打开工作局面,如何才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担负起“第一书记”沉甸甸的责任?
驻村伊始,东平县委建立起“1+5”工作模式,为每位“第一书记”明确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联系、一名“第一书记助理”协助、一个部门或企业依托、一项制度管理、一套政策措施支持,打消了“第一书记”的疑虑,为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为方便我们工作,新东岳集团还为我们每人捐赠了一辆电动车,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