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东海

  “这是我们家6口人的库区补助款,可顶不少事呢……”在县老湖镇邮政储蓄所,70岁的刘桂兰老人手里拿着900元钱高兴地告诉记者。库区移民补助每人每月50块钱,定期发放到个人的存折上。
  县移民局局长尚梦峰介绍,他们每年一方面通过财政将1.11亿元直补资金以“齐鲁惠农一本通”的形式发放到移民群众的手中,另一方面狠抓对上争取和项目实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移民安居、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库区进行大力扶持,同时每年投资1700万元启动了“百村帮扶”工程,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对移民村进行亮化、绿化、美化等,使库区百姓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我县移民人数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有各类移民村468个,生产生活条件困难。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东平湖综合开发,培植水产养殖、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开展村居综合治理,库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民局免费给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让俺们方便多了,冬天都能在家洗个热水澡……”在沙河站镇前河涯村,说起村里的变化,40多岁的村民刘大嫂告诉记者,县移民局不仅把村里所有的小胡同修成了水泥路、配置上了太阳能路灯,而且还修建了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尤其是到了夏天,晚上消遣纳凉的人特别多”。像前河涯村一样,该局对库区150个移民村的大小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路灯4200盏、监控设备255套,并对移民户外墙进行了统一粉刷。同时,他们还帮助移民村整修办公场所76处,新建文化大院42处,发放健身器材670台套,建农家书屋、文化长廊61处,赠送科普图书1.5万册,建设乡村卫生室43处和乡村幼儿园、小学75处。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提升了幸福安居指数。
  “要彻底改善库区群众生活,就不能仅仅给线给物,更要引进一些好项目,让百姓有发家致富的源头活水,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基于这一认识,县移民局多方整合资金,在沿湖乡镇和街道涝洼地改造区建设了30个麻鸭养殖区和3000个养鸭大棚。如今,该项目已达到年生产鸭蛋25万吨、出栏麻鸭1200万只的规模,群众直接受益10多亿元。同时,他们还建设了核桃种植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园,并购置优质种苗和特种动物幼崽免费提供给种养户,解决了驻地群众前期投入缺少资金的难题。
  在州城街道徐庄村村口,远远就能看到“东平移民开发项目示范园区”的大标示牌横跨在一条南北路的正上方,两侧的农田里,20多位农民正忙着准备种植胡萝卜、山药等有机蔬菜。支部书记孙汝奎介绍说,徐庄村属于分散安置移民村,70%的群众是移民,以前村子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欠外债达到14万元。2009年,在县移民局的帮助下该村建起了600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新建大中型拱棚6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12个,种植土豆、山药、牛蒡等有机蔬菜,短短3年的时间全村人均收入便超过了18000元。
  打铁必需自身硬。移民局在做好改善库区人民生活的同时,还下力气抓好自身建设。他们不断把文明创建工作引向深入,先后制定了《文明创建管理实施意见》、《文明创建管理奖励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使文明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机关全体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人心向上、机关和谐的良好氛围。他们积极组织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先后为乡镇敬老院送去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帮老人打扫室内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了自编自演的娱乐节目,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同时,给聋哑学校73名贫困学生送去73床崭新棉被,赠送了书包、图书、棉衣等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向孩子们捐款3万余元。他们还与50名上学难的库区子女对接帮扶,分别向贫困学生家中送去3000元助学金,赢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