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7日至3月1日,县政协主席、县道德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刘祥涛带领县政协副主席、县道德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永恕、县政协相关委室及县委宣传部有关同志一行5人,到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我省淄博市淄川区就道德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结束后及时总结形成了学习考察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两地在道德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县实际,形成了几点启示和体会。现将报告主要内容印发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梁吉震
近日,笔者有幸跟随县政协领导到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处处醒目地展示出“道德青县·爱心之城”的氛围,“孝敬、友善、诚实、勤俭”、“富强、民主、和谐、文明”、“文明是城市之魂、道德是立身之本”、“向道德模范学习,从身边小事做起”等标语、旗帜随处可见。
青县,隶属于沧州市,位于冀中平原,面积968平方公里,人口40万,在河北省178个县市区中规模属中下游。多年来,青县坚持深入贯彻执行中央、省、市道德建设的有关部署和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真善美,积极倡导良风美俗,倾力打造“道德青县·爱心之城”。按照“组织形成体系、平台形成梯次、主体全面覆盖、典型隆重表彰”的总体思路,逐级建立了道德促进会、道德评议会、青年敬老协会“三会”网络组织,加强了道德建设公开栏和《德化人生》电视栏目“两栏”阵地建设,开展了“文明公约进万家”、孝敬模范教子模范评选、“感动青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志愿者在行动、道德常识进课堂、创建诚信企业等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长期坚持、长期磨练、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河北日报》等各大媒体先后报道青县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经验做法300余次,评价为“青县好人多”现象。多年来,全县累计推出各类道德模范1300多人,推出市以上道德典型50多名,其中“沧州好人”、“沧州骄傲”典型人物25名,3人获“沧州十大新闻人物”称号,3人获省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获“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称号,2人获省“百名百姓雷锋”和“美德少年”称号,1人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获国家“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2人获“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以典型吕希庆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亲爱的课堂》在社会公映,成为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省委书记张庆黎等领导,都对青县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为青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全县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孝老敬老蔚然成风,青县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县中心敬老院被评为沧州市唯一一家省级三星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连续多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被授予“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青县在全省率先推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尤其是青县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农村合作养老制度,被写入了国家“新农保”制度的框架,获得国家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青县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三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实现了群众自我化解,信访量连年下降;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减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四是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道德青县·爱心之城”的美誉打造了人文环境高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慕名而来,实现了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丰收”。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位,青县位列32位,40万人的青县,2012年财政收入达到了10亿元。
为使公民道德建设“有形化”,青县县委、县政府建设了河北省首家公民道德建设展馆。展馆主题命名为《铸魂——青县公民道德建设展》。展馆面积500多平方米,采用声、光、电技术,集影像、图文、实物资料于一体,是一座全省唯一、全国一流,充分展示全县道德建设成果的综合性展馆,也是青县公民道德教育基地。青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玉环介绍说,公民道德教育馆建成后,接待全国各地前去的考察团已有520多批,通过这些学习考察活动,也有力地宣传了青县,促进了青县的各项工作开展。
青县的经验经常见诸媒体,概要之:
党政高度重视,持之以恒抓好道德文明建设
青县提出建设“道德青县·大爱之城”已有12年,几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这一主题抓住不放,并且不断创新和深化。他们把道德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抓好了道德文明建设,社会风气正,人文环境好,各项工作就顺,正所谓只有“风清气正”,才有“政通人和”。青县10多年来,先后出台了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文件100多个,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表彰、奖励道德模范和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先后动员社会力量为道德建设捐款5000多万元。
发动全员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青县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道德模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主体在民、参与靠民、宣传为民”的原则,推动群众自发自愿参与道德模范评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的工作生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在青县,道德模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平凡人共同铸就了青县道德模范群体。青县道德模范的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最后由县道德促进会从中评选出年度“感动青县”的道德典型。这种层层评比、逐级选拔的方式,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据统计,仅年度活动就直接吸纳了道德建设组织者、参与者2.8万人,群众参与率达到60%以上。通过评选活动、宣传活动,青县将广大人民群众吸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来,在评选模范中学习模范,在学习模范中争做模范,使模范的良好作用发扬光大。
抓好典型示范,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
早在2001年,青县就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评选“敬孝模范”、“孝子模范”活动。此后,连续10年开展评选“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道德模范活动。形成了好人频现的“青县现象”,也成就了“道德青县·爱心之城”的品牌效应。2008年10月,中央文明办在沧州市隆重表彰“中国好人”,青县获奖者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抓好激励表彰。既重精神鼓励,又重物质奖励。青县广泛开辟奖“平民英雄”、表彰“凡人善举”的阵地,在全县农村建立了400多个道德建设公开栏,让表现优秀的普通群众成为主角。从2008年开始,又连续举办三届“感动青县”道德模范评选颁奖盛典,隆重表彰70名道德模范,并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在“道德楷模荣誉墙”上。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奖励道德模范。成立了“青县好人后援会”,设立了“道德建设公益金”,对经济困难的道德模范家庭进行帮扶和救助,让“好人有好报”。
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推动作用
青县十分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到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日常报道之中,使新闻媒体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青县电视台开办的全国第一个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德化人生》,突出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10年来共录制播出青县人自己的道德故事520余期,宣传推出各类道德典型500多位,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品牌栏目和重要阵地。同时,省市媒体及中央媒体也高度关注“青县好人”现象,先后多次报道青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长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近年来,青县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群众组织具体负责、百姓广泛参与的道德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民主治理新机制、民生保障网、平安和谐网、道德文化网”的“一制三网”工作思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社会管理和文明村镇指标体系,形成鲜明价值导向、工作导向、考核导向。坚持把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和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作为着力点,形成集中力量帮扶群众的工作机制。坚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办事机制,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民风、促和谐。
十年磨一剑。为推广学习青县经验,2012年8月30日,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河北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会,县委书记李新平带领企业家、个体户、村支部书记、道德模范分别作了典型发言,引起了极大轰动,在全国形成了叫得响的“道德青县”和“青县现象”。
青县的经验证明,通过抓道德文明建设,社会更加和谐了,人心齐,泰山移,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都出现了良好局面。在青县,广告语到处是“道德青县·爱心之城”,别人卖的是产品,青县“卖”的是“道德”,“输出”的是“爱心”,久而久之,青县成了“道德森林”,打造成了“道德高地”,投资商纷至沓来,青县成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红木之乡”,内资外资企业迅速集聚,已拥有“小洋人”、“大司马”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最近5年来,青县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半,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中10年跃升了20个位次。2012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先进经验报告会后,所带来的链式反应表明,其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迅速膨胀期甚至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