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庆爱

  走进梯门镇西沟流村,向村北望去,只见一片片山坡地里,石榴、樱桃等正在吐芽绽绿,很多群众正在田间忙活着整理施肥,山坡上一排排羊舍规范整齐,波尔山羊正在里面轻快地觅食,一幅恬静舒美的山乡画卷映入眼帘。
  这个在西沟流山坡地上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如今已经发展大樱桃800多亩,石榴600多亩,养殖波尔山羊800多只,鸡1000多只,带动周边4、5户群众也陆续发展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同时吸引了周边100多名群众在农场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兴办一个农场、带富一方百姓的建设初衷。
桑梓情深,游子回家创业
  2010年,在外打拼了30多年的李建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他发现,由于村子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很多人都去了外地打工,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妇女和老人除了干点农活,基本上没有挣钱的门路。看着致富无门的乡亲们和越来越多的闲散土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何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把乡亲们的土地集中起来兴办家庭农场,这样既让原来靠天吃饭的乡亲们每年有了一部分固定的土地收入,也可以为很多在家而不能外出的老人、妇女创造在农场打工挣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绿化治理荒山、美化家乡,一举多得。就这样,他说服了其他的家庭成员,举家从河北保定搬回老家梯门镇西沟流村,开始了他崭新的创业之路。
流转土地,揭开农场建设序幕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有了兴办家庭农场的想法后,李建生认真学习研究了国家关于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当他发现这几年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时候,更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要建农场,首先要把土地从群众手中流转过来。这对于多年依赖土地为生的群众来讲却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为此,李建生在镇党委和村支部的大力支持下,不厌其烦地向群众讲政策、讲前景,制定出每年先期付款的措施,并且向群众承诺,土地流转资金每3年上调一次,绝不会亏欠群众一分钱,而且优先安排被流转土地群众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挣钱。乡亲们被他的真诚和行动感动了,村里185户人家将1400多亩山坡薄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他。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农场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科技先行,高标准规划建设
  李建生是个很有头脑和主心骨的人。他说,搞好农业生产,离了科技寸步难行。农场一开始筹划建设,他就聘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欲建农场的土地土壤进行了全面测评,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发展石榴和大樱桃种植的方案。同时,他请专家对农场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在山脚发展大樱桃种植,山坡种植石榴,山上养殖波尔山羊和雪山草鸡。
  从2011年1月份起,他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对流转过来的土地进行全面改造、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先后整修道路6公里,硬化路面32000平方米,打机井5眼,铺设地下暗管12000米,建设蓄水池4座,办公楼一座,家庭宾馆800平方米,实施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把原来靠天吃饭的山岭薄地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设施农业基地。先后购置链轨式拖拉机2台,胶轮拖拉机8台,大型喷药机3台以及翻、铲、趟、收等农业机械,实现了农场的机械化作业。目前农场内,樱桃、石榴长势良好,他估计盛果期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
  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李建生还打起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主意。他在农场内规划出了游客采摘园300亩,建设了有12个标间和同时能容纳8个家庭的家庭宾馆一座,并计划兴建一座大型生态酒店。他说,现在城里人越来越喜欢山里的空气,越来越喜欢自然生态的环境,越来越愿意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发展这些东西,将来一定大有所为。
无私帮助,带富一方百姓
  现在,在李建生的农场内,常年务工人员有60多人,忙时务工人员可达到200多人。满勤务工人员的工资可以达到每月2200多元。很多家庭妇女说:“真没想到,在俺这个小山沟沟里,不出村也能挣到这么多钱。”看到他发展农场的前景这么好,很多群众也有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想法。对此,他总是热情相助。在他的带动下,东沟流村民任德成也流转土地600亩,办起了以核桃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还有的群众先从几十亩做起,向他仿效,陆续办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看到这么好的发展形势,李建生说,下一步,他不但要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办好,而且还要联合更多兴办家庭农场的农民朋友成立自己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抵御农业风险,抱团闯市场,实现农业发展的多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