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庆海 通讯员 方 雷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每一刻度都蕴含着乾坤。历史是记录重要节点的载体,每一节点都印刻着足迹。
——2012年4月11日,八里湾船闸正式开工。
——2012年6月20日上午8时28分,八里湾公路桥首根桩顺利开钻。
——2012年12月27日晚21时,京杭运河续建标志性工程八里湾船闸17块底板浇筑完成。
2012年的璀璨,让2013年缀满了梦想。京杭运河续建工程的付诸实施,让东平人的百年复航梦从此起航。
十年面壁 艰难孵化终圆梦
京杭运河流经东平始于元代,1902年漕运告终,历时600余年。运河断航,也让东平的经济发展陷入了迷茫,一百多年来,东平的发展步履缓慢,举步维艰。一代又一代东平人回味着昔日的辉煌,揣着复航的梦想,一路艰辛,一路风雨,呐喊呼吁,奔走不息。
努力就会有回报。1999年至2004年间,各级交通部门积极对上争取,先后完成了调研、考察,形成了《关于申请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段续建工作立项的请示》,编制了预可性研究报告。
2005年至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预可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编制出输水与航运结合的可研报告。
2008年1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9月1日,八里湾船闸工程通过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
2011年11月23日11时,随着第一个征地界桩点的确定,八里湾船闸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十年面壁图破壁,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此时起,东平人运河复航梦圆,东平即将步入运河带来的新的灿烂辉煌。
三年建设 顺风扬帆通苏杭
京杭运河续建东平湖至济宁段工程北起毗邻黄河的东平湖,南至济宁市南部的南四湖。该工程主要分为八里湾船闸工程、湖区航道工程、大清河航道工程和泰安港建设四个部分。八里湾船闸今年已完成船闸主体降水、底板及倒角、廊道、土方回填施工、上闸首廊道内模板拆除、闸室墙模板内支撑架组装等工作,其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到2014年底,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宣告全部开通,从东平湖直达杭州湾将成为现实。这条“水上高速”,在带动东平航运发展的同时,将大大改善沿途地区的运输结构,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同时,航道建设将使主河床断面进一步得到拓宽和加深,使河道防洪排涝和蓄水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为沿途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借势谋势 万紫千红方为春
从古至今,京杭运河的功能在“运”。经过时代变迁,内河航运因为具有占地少、运能大、运价低、能耗小、污染少、水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等独特优势,成为继公路、铁路、航空之后的又一运输选择。
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运河即将复航的历史机遇,借势谋势,加快谋划港航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段,在东平规划了泰安港(包括东平湖东金山、代屯两大港区和大清河王台、孙刘泽、南城子三大作业区)。届时,港口经济将成为东平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港口建设和晋鲁铁路建设双重机遇,大手笔、高标准规划的东平国际物流园区正在紧张地推进实施中。届时,一个辐射江浙,贯通晋鲁的现代化物流聚集地,将成为东平发展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复航也使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还让我县、全省乃至全国的运输格局变得柳暗花明。京杭运河续建东平湖至济宁段工程全面竣工后,将使国家“一纵三横”(一纵指京杭运河,三横指长江干线、珠江干线、黑龙江水系)的“丰”字型水运主通道中这一“纵”更加完善,构建起国家综合运输网。一个京杭运河北端最理想的多式联运系统,一个中原经济区东部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呼之欲出。在这里,2个小时到达济南国际机场;在这里,4个小时到达北京、南京等重要城市,多元高效的立体运输网络必将奏起东平发展新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