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侯存国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走进东平街道,大街小巷环境整洁,各类花草点缀在农舍的房前屋后;文化大院内欢歌笑语,群众在各种健身器材上各得其乐;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态度热情、周到诚恳;新建的道德墙前不断有人驻足观看,时常有人主动拾起垃圾投入果皮箱……眼前的一切,正是“文明创建”东风吹来的良好景象。
  文明,不仅是一道风景,是一种追求,更是一股力量。据悉,东平街道在文明创建中,“硬件”和“软件”比翼齐飞,实现了“实事体现文明、文明映衬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硬件上,该街道以文化大院建设为主线,夯实文明创建的基石。目前,28个文化大院已建设完毕,另外6个村居的文化大院正在加紧建设;其中投资350万元的李泉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投资300万元的焦村文化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开展活动的优良场所,带动辐射周边万余人;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群众到农家书屋去看书学习成为农村的“新时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开办群众性文艺团体,并以主办、承办、联办、协办等形式,组织群众参加消夏晚会、农民英雄会、龙舟赛、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东平街道把改善民生作为文明创建中矢志不渝的追求。他们筛选出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解决,从制度创新入手,构建起城乡一体的环境整治、文教卫生、农村养老、社区改造等十大民生工程。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投资800余万元实施了中学宿舍楼、毛庄教学楼建设工程;完成了人社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街道逐步加大敬老院五保供养投入,实现了所有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完成了新老年供养中心建设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在 10个城中村改造工程中,东平街道坚持让群众在城市发展中先得益、多得益。截至目前,7个村已完成居民回迁。社区改造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共享了公共服务,群众还可从租赁、就业、服务等方面获得可观收入;街道积极与企业和工商部门协调,搭建创业平台,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条件,增加了群众的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地处工业园区的井仓村有500余人在企业上班,群众的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办事处主任孙延俭介绍就业情况时说道。街道为改善通往罗贯中景区道路周边环境,投资90多万元在宿昌路南段铺设了3000平方米的大理石地砖,在道路的边角铺设了花岗岩路沿石,栽植了青桐、紫叶李、大叶黄杨等观赏苗木,道路两侧安装了70多盏路灯,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在贯中大道环境提升工程中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贯中大道两侧3万立方米的建筑面进行了统一粉刷,对临街住户的窗户用红色仿古装饰网进行了美化,做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居观光长廊……
  在东平发展迎来的又一个春天里,东平街道“文明创建”工程的深入实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比一支温度计,每天都能测量出政府解决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新温度,时时刻刻感受到党春天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