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戴庙乡在麻鸭产业发展中用足用活移民资金,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快速崛起的养鸭产业让戴庙养殖户收获了“金蛋”,尝到了甜头。
      该乡积极发挥沿湖群众从事水产养殖的优势,大力发展麻鸭养殖产业,积极对上争取扶持资金,去年在东金山村建起10个养鸭大棚,该村王成宾等渔民群众率先承包了养鸭大棚从事养鸭养殖。据了解,一斤鸭蛋现价卖四元左右,一个养鸭棚一天可产2000来个蛋,行情稳定常年下来收入非常可观。在王成宾等养鸭户的带动下,在东金山村首批建设的其它养鸭大棚也很快被承包,群众养鸭热情高涨。
      在麻鸭产业发展中,该乡在用足用活移民资金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在场地选址、品种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不搞强行集中连片,而是根据发展计划,先将鸭棚发包到户,由养殖户自行租赁土地选址,然后再由移民局统一施工建设,一举解决了鸭棚建好后发包难、填栏难的问题。依托当地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充分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农户自发的养殖积极性成为推动麻鸭产业快速兴起的内在动力。
      同时,乡党委政府在技术培训、疫病防治、贷款协调、水电畅通等方面靠上工作,强化服务,极大地促进了麻鸭产业的快速升级。截至目前,戴庙乡依靠移民资金建设的91个养鸭大棚已经全部发包完毕,填栏率也达到了100%。养殖麻鸭有效益,政策支持有力度,部分库区群众依靠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率先走上了致富路。
                                 (陆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