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如民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的张方钊、曾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张国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六十军副军长的王廷尉、中国驻博茨瓦纳首任大使、回国后又曾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的赵政一、多位开国劳模、志愿军英雄以及因贡献突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群等等。特别令我高兴的是发现了在中国文化艺术界曾经红极一时的表演艺术家王玉梅。这位因在话剧、电影、电视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母亲形象而被国人称为“中国第一老太太”“中国最美母亲形象”的艺术家,也是东平籍!
  王玉梅是山东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我国著名话剧、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家。她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调入山东省话剧团(今山东省话剧院),在省话剧院工作的五十多年里,她曾在话剧《刘胡兰》中扮演刘胡兰,在《红岩》中扮演江姐,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金环,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1964年她在话剧《丰收之后》中扮演赵五婶,该剧获得华东地区汇演优秀演出奖,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同名电影,她从此蜚声影坛。
  “文革”结束后,王玉梅重新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中,她对待角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深入生活,体验角色,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1982年在电影《喜盈门》中饰演仁文妈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剧中饰演仁文的省话剧院演员张亮,即著名民主人士张今铎的儿子,也是东平籍,两个东平人在同一剧中饰演母与子);1984年,王玉梅在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梁大娘分获第二届“金鹰奖”和第四届“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1985年在电影《谭嗣同》中饰演慈禧获得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同年,她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梁大娘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7年,她荣获由《文汇报》和《中国电影时报》联合颁发的新时期十年(1976—1986)电影奖演员奖;1991年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1992年她在电影《心香》中饰演莲姑获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1992年她在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中饰演冷晶获中国地矿部“宝石奖”特别奖;1995年她荣获电影表演艺术成就杯;1997年她在电视剧《儿女情长》中饰演母亲分获第十八届“飞天奖”和第十五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99年她荣获第七届人口文化奖优秀表演奖;2002年由她主演的电视剧《情归天尽头》获第二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令人格外注目的是,王玉梅于1995年荣获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演员奖,这不仅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者,而且也是全国以话剧演员身份获此殊荣者第一人,为山东人民赢得光荣和骄傲。她还曾在山东省戏剧月和山东省戏剧节中多次荣获优秀表演奖。
  王玉梅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称道和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1983年她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她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87年她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宣传系统优秀工作者”;1985、1986、198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省政府通令嘉奖;1988、1995年两次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她被省文化厅记三等功;1996、1999年两次被评为省直文化系统“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先进个人;1998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山东省“1997年度十佳文艺工作者”;她是中共十三、十五大代表;第五、六、七、十一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山东省文联副主席。
  一个人在一生中,如能获得上述重大成就和奖励中的任何一项,就可称为优秀,而王玉梅却是所有这些成就和荣誉的获得者!她的光辉业绩,作为东平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又都不知道。知道的是她是杰出艺术家,不知道的是她竟然还是东平籍!她那充满善良与激情的血脉里,流淌着东平的生命基因。
  有人或者要问,很多年以来,互联网和各种介绍里不都是称王玉梅是“山东济南人”吗?你凭什么说她是东平人?说王玉梅是东平籍,当然是有根据的。最大的根据,因为她父亲、她父亲的父亲乃至上溯十几代,都是在东平湖畔以种地维生的普通农民。为了查明王玉梅的家族身份,笔者分别到济南采访了王玉梅的亲侄王朝余、王玉梅父亲出生地东平县斑鸠店镇中堂子村。以下所有事实,都是来自对王玉梅祖父辈出生地的实地考察和对王玉梅至亲或族亲的采访笔录。
  2015年1月26日,笔者专程到东平县斑鸠店镇中堂子村进行了采访。据今年63岁的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吉先生说,堂子村原名居仁里,因明末元初之际,翰林大学士李谦在这里开办学堂,人称“堂子社”,以后村名逐演变为堂子村,民国时分为东堂子村、西堂子村。因东堂子村人口众多,不便管理,1962年,从该村又分出一村,因在东、西两堂子村之间,便取名为中堂子村。该村现有村民810人,王姓一族约有700多人。据村中王氏祖茔碑刻和《东原王氏族谱》记载,王姓在东平的始祖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从云蒙县(今称蒙阴县,属临沂市)坦铺乡坦铺村迁来的。始祖亲兄弟三人,后世修家谱称为“老三支”。三兄弟在迁徙途中因突遇狂风失散,最后长支王海落居东平梯门、次支王江去了河南玉州、三支王河便落居在东平湖畔的居仁里。现在中堂子村街上,立有一高大砖砌牌坊,名曰“梯门王里”,为何标“梯门王里”而不书“堂子王里”?因落居梯门的长支王海的嫡孙出人头地——明代曾任兵部尚书的王宪苦读有成,鲤跳龙门,于弘治三年(1490)考中进士,其子王汝孝步父后尘,后亦高中进士榜,世称“父子双进士”,从而成为王氏一族的莫大光荣和骄傲。“梯门王”遂成东平历史上赫赫赫有名的望族,至今其后人犹引以为骄傲。一举成名,阖族光荣,何况梯门王与居仁里王是同祖同宗,三代血亲呢!这正是中堂子村牌坊标示“梯门王里”的由来。
  120年前的1885年,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帝国已经腐朽透顶摇摇欲坠改天换地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夜,有一天,在东平湖西岸堂子村一位穷苦农民的家里,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这个新生儿的出世,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因为孩子的父亲王广路贫病交加,已经命若垂丝。这个新生儿后来按本族辈序取名为王占新,在他周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了。不幸接踵而来,他两岁时,母亲也因无力支撑饥寒交迫风雨飘摇的家庭生活,只好改嫁出走,不知流落到何方。童年,本应是阳光和熙百花流香的温暖春天,而王占新嫩稚的生命,迎接的却是一场连着一场的暴风雪。这个叫王占新的幼儿,便是未来王玉梅的父亲。父死母嫁人,可苦了这个孩子,善良的婶母只好把他收养起来。王占新长到17岁时,婶母做主将自己姐姐的女儿张氏(东平侯河村人)嫁给侄儿为妻,算是抚养有果,成家立业了。王占新与张氏生有一女一子:女儿王玉兰,几岁时便被卖给在天津杨柳青为人扛活的路姓老乡做了童养媳;儿子王清盛(1908—1989),先是在家务农,后来落居济南,这是后话。这一女一子两个孩子,王占新可能都没有尽到多少抚养的责任,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儿子出生后,他便外出当兵混饭吃去了,而他留在家里的妻子张氏却在他走后不久即死于饥寒。地无一垅,房无一间的王家人,只好用秫秸把她捆起埋葬。遭遇是相当悲惨的。那时,王占新的儿子王清盛年仅两岁。父子两代人的童年何其相似乃尔。
  王占新外出当兵去了哪里?去的是济南府张怀芝部。这个张怀芝,对清末民初历史稍熟悉的人都知道,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创造了从奴隶到将军的神话,是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之一。张怀芝出身于贫穷家庭,据说,1881年1月间,他因到舅父家借年受气,遂与族亲外出闯荡到天津谋生,后在当地从军。在王占新出生那年,张怀芝以弁目选入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他穷而有志,不耻下问,经过刻苦努力,终于熟读了《步兵操典》等军事书籍。毕业后提升很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张怀芝被编入新建陆军,初为伍长,后任炮队领官。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张率炮队借调于武卫中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在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王公大臣离京西逃时,张率部督战,扼制敌军,因护驾有功,得到赏识和重用。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左镇步队第四标标统,相当于今之团长。后历任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一协统领(旅长)、第五镇统制官(师长)、直隶混成协统统领,1911年被清廷任命为甘肃提督。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怀芝帮办直隶防务并兼天津镇总兵。1912年1月清廷命张怀芝兼帮办山东防务大臣。王占新很可能就是在此时去张部当兵的。1916年张怀芝由察哈尔都统调署“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加陆军上将衔,同年任山东督军,山东讨袁战事结束后兼署山东省长。张因出身寒微,颇重乡情,据说对投奔他的乡亲,多有照顾。王占新为何投奔张怀芝呢?因张的家乡是东阿县皋上村,民国时,王占新的家乡斑鸠店乡堂子村隶属东阿县,与皋上村隔黄河而相望,是地地道道的乡党。中堂子村支书王清吉说,王占新当了几年兵后,曾经弃军回家当货郎,担百货串乡,靠维薄收入养家糊口。因王与张的二公子早年在家乡相识,1916年张怀芝任山东省长时,便借此关系又去投奔张怀芝。此时,张府在济南新市场有店铺一类经营业务,便让王占新在新市场帮忙。王占新人虽贫穷,但头脑灵活,货郎串乡的经历,使他对商铺经营得心应手,很讨张府喜欢与信任,以后遂成张府在新市场的管家,即今之经理。王的经济状况由此逐渐好转。为了报答婶母的养育之恩,靠在济南得到的积蓄,他回农村老家堂子村,买了60亩地,无偿送给婶母的儿子王占忠,让他以种地收获为婶母养老。这个忠厚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这几十亩地,若干年以后,使他成为地主成份,并且在关键时候,影响了女儿王玉梅的前程。这是后话。这次返归家乡,王占新娶了第二位妻子,本地斑鸠店乡焦村人焦氏。他与第二位妻子生了两个女儿。长女王清淳,次女王桂英。但第二任妻子命短,结婚不几年竟患病身亡。大约在1932年前后,王占新接纳了第三任妻子,本县东阿镇南门村人李笃修。这位李氏夫人即是王玉梅的生身母亲。王占新与李氏夫人生有四女:王玉梅、王桂花、王清敏、王清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