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莫嫌小,关键巧”,这是沙河站镇农民的致富经。近日,笔者下村走访,看到的全是红红火火的特色农村经济。
      小刻刀。走进沙北村宋燕家,楼上楼下、屋里屋外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华结和刻着牡丹图、醉酒图、老寿星的亚葫芦手工艺品。其加工的漆雕亚葫芦不仅在首届水浒东平农民英雄会上获得了一等奖,还进了中南海,被选为国礼跨出了国门。在她的扶持带动下,有80多户农民拿起了小刻刀,吃上了艺术饭。有200多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起了亚葫芦,搞起了庭院经济。
      小竹编。孙村农民瞅准城里人对小竹篮、小竹筐、小竹凳、小竹枕的偏爱和需求,把小竹器加工作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村民孙传印说:“农闲时节,我们一家四口齐上阵,每天加工小竹篮、小竹凳50多个,每个纯挣4元钱,一天能赚200多元。”该村共有185户900多人,而从事小竹编制品的就有110户,530多人。
      小棒针。为充分利用农村家庭妇女这一庞大而廉价的资源优势,该镇三官庙村刘曰瑞与外贸部门联合,投资兴建了手工艺品编织厂,通过来料来样加工针织挂件、汽车座垫等,让全镇5000多名家庭妇女舞起了小棒针,挣起了手艺钱,每个家庭妇女每人每天能挣加工费30多元。         (关中运)